近期曝光的几起"AI购物App实为人工操作"事件揭示了科技行业中存在的一些虚假宣传现象,以下是关键案例和背景分析:
这些案例反映的共性问题包括:
目前,美国司法部已加强对"伪AI"公司的调查,未来投资机构可能更严格验证技术真实性。
1 天前
OpenAI在2025年4月29日为ChatGPT添加了购物功能。以下是具体信息: 运作方式 这一购物功能深度整合了第三方供应商的产品数据以及合作伙伴的实时内容。用户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对话完成产品价格比较、个性化推荐以及直接购买。例如,输入“我需要一个用于露营的轻便帐篷,预算为500美元”,ChatGPT就会列出符合条件的产品,并附上价格比较链接、用户评价以及购买入口,还会自动调用合作电商平台的库存信息。 产品类别 目前,该功能仅适用于有限的一些产品类别,包括电子产品、时尚产品、美妆产品和家居用品。OpenAI计划在未来扩展到更多类别。 用户群体 该功能最初向ChatGPT Plus和团队订阅用户开放,未来将逐步扩展到免费用户。 特色之处 个性化体验:它不像传统搜索那样基于关键词匹配,而是侧重于理解用户的评价和讨论,分析产品的优缺点,并提供个性化推荐。例如,如果用户表明偏好从特定零售商处购买黑色衣服,ChatGPT会记住这一点,并相应地推荐相关产品。 无付费广告:OpenAI强调产品结果是独立挑选的,并非广告或赞助内容。该公司不会从交易中获利。 此外,OpenAI还为ChatGPT搜索添加了诸如改进引用、热门话题、自动补全以及WhatsApp搜索等新功能,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19 天前
近期曝光的几起"AI购物App实为人工操作"事件揭示了科技行业中存在的一些虚假宣传现象,以下是关键案例和背景分析: 1. Nate公司AI购物App欺诈案 事件概述:美国创业公司Nate曾宣称其AI购物应用能全自动完成比价和下单,但实际上依赖数百名菲律宾员工手动处理交易。 融资与败露: 公司累计融资超5000万美元,包括Coatue、Renegade Partners等知名风投。 2023年破产后调查发现,其"AI"几乎完全依赖菲律宾外包人力,自动化率为零。 法律后果:创始人Albert Saniger面临证券欺诈和电信欺诈指控,最高或判20年监禁。 2. 亚马逊"Just Walk Out"技术争议 原宣传:号称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实现无人商店自动结算。 实际运作: 每1000笔交易中约700笔需印度团队人工审核视频记录。 顾客离店后收据延迟数小时,暴露人工干预本质。 3. ScaleFactor财务AI造假事件 模式相似:宣称用AI自动化企业记账,实则依赖菲律宾簿记员团队手动处理。 融资规模:累计获投1亿美元,最终因产品虚假宣传破产。 行业反思 这些案例反映的共性问题包括: 技术泡沫:部分初创公司为融资夸大AI能力,实际采用"人肉AI"模式。 监管缺失:投资者对AI真实性的尽职调查不足。 伦理风险:外包劳工常被隐藏,工作条件与薪酬问题被忽视。 目前,美国司法部已加强对"伪AI"公司的调查,未来投资机构可能更严格验证技术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