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个月前
今天的AI音乐,门槛有多低? 在某电商平台上,“AI歌手克隆套餐”售价9.9元,附赠周杰伦、孙燕姿等20个声线模型。买家只需上传一段听个响就行的清唱,便能让偶像“代言”生日祝福、婚礼献唱甚至土味情话。廉价卖唱的AI歌手最先激怒的不是粉丝群体,而是版权方。 2023年,环球音乐集团批量下架870首AI生成的泰勒·斯威夫特翻唱歌曲,并在声明中指责:“这不是翻唱,而是数字化的身份盗窃。”这一表态被视为传统音乐产业对AI技术的首次正式宣战。 AI生成音乐引发的版权争议,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抄袭”或“翻唱”范畴,演变成一场关于声音所有权、创作伦理与技术霸权的混战。仅仅局限于旋律和歌词的现代版权法律在这场已然后现代的战争中显得左支右绌。与此同时,AI训练数据又往往难逃“原罪”:AI歌手的学习材料许多都来自盗版专辑、演唱会偷录视频,以及粉丝混剪等并非通过正当渠道购买的资源。 2024年,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向国会提交报告,呼吁将声纹纳入知识产权范畴,并引用了一个标志性案例:某AI公司未经授权使用已故歌手弗兰克·辛纳屈的声纹翻唱圣诞歌曲,法院最终判决其向遗产基金会支付15%的收益分成。这是全球首个声纹侵权的司法判例,却也暴露了法律的滞后性:判决依据仍是传统的“形象权”概念,而非针对声纹本身的立法。 除了钱,AI生成音乐与音乐行业更大的矛盾在于消解了创作本身的神圣性。韩国虚拟女团MAVE的爆红单曲《Pandora》,由AI分析2000首K-pop热门单曲后生成。其制作人直言:“所谓创作,就是找到数据中的最佳排列组合。” 无论接受与否,这种创作模式正在摧枯拉朽般地重塑音乐行业的生态:独立音乐人开始囤积自己的声纹数据,唱片公司把经典老歌的版权视为“AI时代的石油储备”,而听众则沉醉于这种个性化定制歌曲的快感。 来源:节选自huxiu.com
8 个月前
AI歌曲抄袭风波出现,一些AI生成的歌曲面临抄袭指控,唱片公司要求每首歌支付15万美元的赔偿,这引发了对AI创作版权问题的讨论。
9 个月前
AI搜索明星初创公司Perplexity为应对版权侵权指控,发布与网络出版商收入分成计划,首批加入的出版商包括《时代》《明镜周刊》等。